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实践一年多以来,积极推进四大制度创新,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平稳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基本确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基本形成。 上海自贸区内不同的监管方式,催生了新的交易方式和业态。本文归纳了四方面的商贸创新案例。
1、保税展示交易 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先后推出了森兰商都、国际酒类展示贸易中心、国际机床展示交易中心等的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入驻的商家表示,现在保税展示交易更为完善,区内货物通关、检验检疫速度比以前更流畅,人气也有所增加。 自贸区内首个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平台于2014年3月投入运营,总建筑体量超8万平方米,以“森兰商都”商场为载体,由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具体实施。该平台利用自贸区内的“仓库”与区外森兰商都的“门店”有效结合,借助自贸区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平台,使店铺内所有进口商品都能以保税状态、在区外展示并销售。 区内一般货物进口,可分为进境、入库、分拨出区、保税展销四个环节。在进境前先进行预归类及价格审核,完成海关进境备案申报工作;然后进入保税区指定的分拨仓库,完成预检验、报关、安检、查验等流程;随即进入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在电子围网的监控下,进入“森兰商都”进行展销,销售完成后再向海关集中进行报关完税。 位于浦东新区的“森兰商都”乍看与普通商场并无差别,却在一角藏着一间“海关监管办公室”。举例来说,消费者购买商铺里一件贴有绿色标签的针织衫,刷卡支付货款1362元后,将联网对接海关、税务、商检的后台系统,立即计算分离出税款134.59元,直接打入银行的监控账户中,保证了国家税款及时入库。对入驻“森兰商都”的商家最有利的两点是,商品卖出去才交税,不用事先垫付税款,卖不完的货还可灵活返回区内并转口境外,商家重新进行全球调拨,大大地减轻资金压力。 目前,在机场综合保税区的“日上免税店”也正在积极筹备中。下一步,此类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可能在临港地区复制。
2、跨境电商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我国跨境电商年增速超30%,正逐渐成长为我国外贸新的增长点。而跨境电商最大弊端是货物须经长途跋涉,供应链拉得很长,只有线上销售鲜有线下服务,难与本土零售商平等竞争。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则为跨境电商的发展提供了缓冲区,很多棘手的问题将能探索解决。 挂牌一年多来,上海自贸区已成为众多海淘电商以及海外品牌的运营中心。自美国亚马逊、1号店、聚爱妈咪(母婴用品)等大型成熟电商入驻后,上海口岸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业务量呈大幅增长态势。 据海关人员介绍,从国外进口商品到上海自贸区并不是“免税”的。通过自贸模式海淘,仍要按个人物品“行邮税”征税。一般情况下,购买海外商品有17%的增值税,10%至30%不等的进口关税,个别还有一些消费税,税率平均在40%,而行邮税统一定在10%,自贸模式价格上的确是比一般海淘优惠不少。而且自贸模式海淘时间周期更短,一定程度上能冲击代购。 另有声音表示,上海自贸区跨境电商做得不好是因为监管严,做得较慢。而相关从业人员透漏,跨境电商是新的贸易形态,对中国传统的贸易形态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个冲击不仅是因为价钱,冲击的根源在于贸易方式的改变。而不同地方对跨境电商的态度有不同,造成各地区发展有差异。跨境电商暂时不是做得很开放,部分原因是考虑到冲击税收的问题。因为国家最早鼓励进行跨境电商,是为了促进出口而不是促进进口。但现在出口还是打不开,这个模式的未来是值得商榷的。
3、平行进口汽车 春节前夕正式开闸的上海平行进口汽车启动销售三周,从全国各地专程“打飞的”看车的人络绎不绝,但掏钱买车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据记者了解到的大致销售数据,目前已售出的平行进口汽车约20台,价位在9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车最好卖,包括了宝马X5、X6和路虎。 曾被寄予厚望,希望其打破进口车价格垄断的平行进口汽车为何会遭遇此窘境?其中,首批17家试点企业中绝大部分目前仍未开展业务,价格未达预期、车型品牌较少、售后仍在起步阶段等,是平行进口汽车面临发展瓶颈的重要原因。 尽管平行进口汽车走到了阳光下,但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家相关政策仍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事实上,首批获批企业有17家,但目前仅有“上海外高桥汽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启动了平行进口汽车的业务,绝大多数公司仍在组织海外车源,并与商检、环保等多个部门就进口流程等沟通协调。 业内人士建议,我国可借鉴日本的规定,要求跨国汽车厂商在日本设立的总经销商为平行进口汽车提供售后服务,对每一辆平行进口汽车都提供单独认证,在政策上为平行进口车再送一程。 尽管平行汽车在试点之初面临困难,但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今后可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车型选择、提升售后服务质量,平行进口汽车将拉低进口车的总体价格,更具竞争力。
4、自贸区艺术品市场交易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发展,业界对于艺术品专业保税仓储、展示、交易等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艺术品保税港应运而生。2014年3月,作为保税港的先行先试项目“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落成挂牌。同年7月,上海藏家刘益谦从香港带回成交价为2.8亿港元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并将其放入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宣告了该保税仓库正式运营。 自贸区的创新监管制度对文化产业的快速推进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三项制度使西岸保税仓库直接受惠:一是“仓储企业联网监管”;二是“批次出库、集中申报”;三是“保税展示交易”。 海关有关人士介绍,“仓储企业联网监管”是通过信息化系统对保税仓库存进行实时监管,将传统的阶段性盘库方式改为动态、实时的仓库核查模式。对仓库内货物进、出、转、存情况做到实时掌控和动态核查。 对保税文化艺术品实行“批次进出、集中申报”,改变了以往“一票一报”的作业模式,货物在进出仓库后30天内实行集中申报,这项制度为有多个画廊参展的博览会提供了极大便利,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品陆续通过保税仓库进口后,可以统一集中报关,为企业节省大量时间成本,货物流转的流程也得到简化。 让企业与市民受益最大的是“保税展示交易”制度,它丰富了保税仓库原有的功能,拓宽了文化产品的展示与交易空间。艺术品通过参加画廊展览,就能借助“保税展示交易”制度,在保税的状态下进行展示和交易,未销售的商品也可直接在保税状态下退运,提高了参展文化机构和画廊操作的灵活度。自2013年7月运营以来,西岸保税仓库(一期)出入库总货值总计逾90亿元人民币。 而在平行进口汽车展销中心的旁边,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装修已经进入冲刺阶段,计划在今年7月正式开始交易,将主打海外艺术品,目标是将上海打造为亚洲的艺术品交易中心。